日前在报章上看到两则与初出社会的新鲜人求职相关的新闻。第一则是一名寻求实习机会的大学生,在求职信中明确开出5个条件,其中包括薪金至少2500令吉;公司提供早午餐,加班则需提供晚餐;按工作绩效加花红;农历新年假期至少需要7天以陪伴家人和男友,以及要求公司配给手提或台式电脑。最后提出假设公司答应以上条件,那么她才会向对方发送简历和个人资料。 第二则新闻则是报道了三个真实案例,招聘者遇到的“奇葩”求职者,比如,求职者没在约好的面试时间出现在公司,而是要求公司派车去接他/她;实习生觉得周边环境太吵闹,要求一间独立办公室;还有一位实习生要求每个月的14-20日列为“姨妈”假。 各个案列都显示当今的年轻人的求职态度十分明确的,他们对于薪金要求、工作条件以及休假福利等方面,都很有自己的想法,也在求职信中清楚说明自己如此要求的各种原因。但是,为什么如此坦率直白的求职信,放到招聘者和上司的眼里,却被视为不懂得职场规矩、要求过分离谱、“令人吐血”,往往望信兴叹,大感失望。 当今的社会新鲜人多数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10年初期的Z世代(Gen Z),俗称“数码原住民”(digital natives)。与前几代人最大的区别在于,Z世代人从一出生,就活在了拥有互联网的世界里,他们的成长和认知都与网络脱不了关系。他们还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一场世界级别的流行病危机,这些都对们的个性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使他们成为了明显不一样的一代人。 强烈个人主义 有调查显示,Z世代人的生活观不太积极,情感和社会幸福感较低。他们有著更强烈的个人主义,更强的个人表达意识。他们在政治和社会上更加活跃,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倡导自己所相信的。 数码原住民成长环境和社会发展,塑造了他们的人格、态度和行为举止。与现实世界相比,网络世界最大的不同点是网络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制约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我们想成为的形象,在网站、应用程序和社交媒体之间穿梭,每一个都构成了其在线生态系统的不同部分。年轻人长期活在匿名、趋向个性化的在线状态里。日常的社会结构、文化价值等的规范,变得十分模糊,有时甚至可说是不存在的。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切割,对他们而言,是无形的,也是真实的。合适与不合适之间的拿捏,难以把握。 在数码世界成长一代,他们与虚拟世界有著错综复杂的联系,对现实世界就业市场的规则缺乏认识、理解和把握,造成了潜在的冲突。Z世代的求职态度一直是讨论的话题,其特点往往是自我中心,甚至在获得职位之前就对雇主提出过高的期望。眼下迫切需要的是,如何协助他们认识并克服这些认知差异,培养他们适应现实的能力和方法。 |
Powered by 2021